一、養殖底部和養殖的關系
水產養殖其實是一個“污染”的過程,養殖過程產生的殘餌和糞便及死藻除了一部分為池塘生物利用,大部分都沉積在池塘底部,所以隨著養殖時間的推移,底部積累了大量的有機物。這些多余的有機物會引發幾個的問題:
1、形成低氧環境。塘底生物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氣,形成“氧債”。使蝦處于低氧的環境,體質的下降對病害的抵御能力也會下降。
2、有害營養指標過高。過多的營養剩余,加上低氧的環境大量的兼性厭氧菌分解有機物生成氨氮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、有機酸等大量中間產物,這些物質對蝦有很強的毒害作用。
3、有害藻類大量出現。底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水質的好壞。水體中藻類的繁殖所需要的營養一部分來源于底泥緩慢釋放。但是過多的營養釋放導致水體富營養化。同時,底部因為酸化,Ca、Mg、Fe、Mn等微量營養以不溶性鹽的形式沉積于底泥難以釋放,導致營養失衡,有益藻生長受抑制,喜富營養的藍藻、甲藻等有害藻成為優勢種,水質惡化。
4、有害菌快速繁殖。這種低氧氣、高營養的環境弧菌等致病菌快速繁殖,這時如果處理不當對蝦很快出現紅爪、黑斑、腸炎甚至偷死等癥狀。
改底主要目的是減少塘底的有機物,進而減少生物耗氧量和整體池塘的營養水平。底部溶氧的提高會使弧菌等厭氧菌的繁殖受到抑制,同時減少了還原性毒害物質的積累,起到穩定菌相和提高對蝦抗病力(應激減少)的作用。
此外池塘營養轉化提高使得池塘營養水平維持在更合理的水平,富營養化水體的藍藻生長受到抑制,對綠藻和硅藻等有益藻的生長更加有力,因此池塘的藻相更加趨于平衡。
二、底質與水質的關聯
底質的好壞直接影響水質的好壞,水質的好壞是底質好壞的表現形式,池塘底質中緩慢釋放的營養元素是水體中藻類繁殖生長所必需的。在藻類的生長繁殖過程中,除了必需的氮、磷等營養外,還需要鈣、鎂、鐵等微量元素,而這些微量元素大部分來自底泥。如果底質惡化微量元素以不溶性鹽沉積在池底的底泥中難以釋放,從而導致水體中的營養失衡,水體中的有益藻類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,水體的生態平衡就容易被破壞,各種有害的蟲菌、有害藻類大量繁殖,從而導致水質惡化。
三、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不良底質
1、酸臭、腥臭地質
形成的主要原因:池塘底質微生物發酵腐敗產生的有機質過多,由于池塘清淤不徹底、養殖過程中大量投餌殘留大量的餌料、沒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質等。池塘的增氧設施不足,水體溶氧不足對水中的有機質氧化程度不夠,沒有使池底的有機質得到充分的氧化分解,從而又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中間產物,例如:氨氮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等,嚴重的時候池塘底質還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氣體如:甲烷,從而產生“冒泡”的現象。
2、板結底質
形成的主要原因:在肥水時,多次大量使用化肥,經常使用硫酸銅等重金屬殺蟲殺菌,在養殖中期有大量使用生石灰,造成池塘底質與水體之間的氣體、營養元素等交換受阻,水環境的緩沖能力差,造成底質板結。
3、“起泥皮”底質
形成的主要原因:池塘里的藻相菌相不平衡,大量老化死亡藻類沉積在池底沒有有益菌去分解,在溫度升高時變成浮皮,而且還會在水面產生大量的泡沫。
4、發黑底質
這是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最常見的底質問題,形成原因比較復雜,例如:大量殘餌糞便腐敗、池底有機質過多有害菌的發酵、池底長期缺氧。最終長水大量有毒有害物質,為有害的蟲菌提供了滋生的有利環境。
5、其他底質
還有一些底質比如:“絲藻”底質(水質清瘦,水體養養元素不平衡底部絲狀藻、青苔等大量繁殖)、“渾濁”底質“(水體中懸浮物大量的沉積在底部,降低水體的自凈能力)、”偷死“底質(池塘底質長期缺氧,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質如氨氮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、甲烷等,造成養殖的水產動物底部中毒而死)。
四、如何判斷底是否惡化?
1、開增氧機時,產生的泡沫不易散開,或泡沫發黃、發黑并且有臭味,水的粘性增加。
2、下風口有油膜,油膜呈現黃色或者黑色,水體分層并呈現水色不一致。
3、池塘邊或者料臺附近,晴天可見冒氣泡或有煙霧上升感。
4、水變的濃稠,水體pH值早晚基本無變化。
5、打撈底泥,底泥呈現發黑、發臭、發粘等。
五、改底的三種措施
1、物理改底
在實際養殖中,物理方法改底主要有三個途徑,一是清塘挖淤,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進行。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堿性底質的池塘,可以只推1/2或者1/3的面積,這樣既能達到改底效果,下一造培水也比較容易。二是增氧機,通過開增氧機曝氣也可通過上下水層的交換改善底部環境,減緩底部黑化。三是使用沸石粉等底部改良劑,可以吸附水體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質,但不能從根本解決底部問題。
2、化學改底
常用的化學改底產品有生石灰、季磷鹽、粒粒氧、過硫等。生石灰適用于清塘或者水體堿度、硬度偏低的池塘。具有殺菌和提高水體堿度硬度的作用。在養殖過程中可以使用季磷鹽、粒粒氧等復合型的底質改良劑,能快速去除水體的氨氮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等有害物質。而過硫酸氫鉀復合鹽作為第五代改底消毒類產品因“三無”特性以及良好的使用效果受到廣大養殖戶追捧,不僅能夠消毒殺菌增氧,還能提高池底氧化還原電位,促進有益菌成為優勢種群。
3、生物改底
利用微生物的分解功能進行改底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,比如芽胞桿菌、光合細菌和一些EM菌都具有改良底部的作用。但是因為很多生物改底產品耗氧嚴重,所以常規使用最好選用不耗氧或者微耗氧的菌,不僅能減少塘底發黑發臭現象,而且對水質也有很好的調節作用。
因此,基于以上三點,在我們的養殖過程中要根據養殖情況進行選擇,放苗前期可以使用“魚蝦菌毒凈”進行清塘處理,除去池塘中的水生昆蟲、蛙卵、螺螄和螞蟥及寄生蟲和致病菌等。待放苗后,可以選擇使用“水維康”、“高活性芽孢桿菌”、“底改酵素”等微生物改底,也可以選擇“金盾全能”、“鉑盾全能”、“蝦蟹底康”等過硫改底,前期建議10-15天改底一次。在養殖中后期,由于投喂量的增加及藻類的新陳代謝,導致池底當中殘餌、糞便及浮游動植物尸體量增加,這些有機質在底部發酵很容易造成水體缺氧,此時最好使用化學增氧改底(5-7天),如使用“金盾全能”、“鉑盾全能”、“蝦蟹底康”配合“安進巨能氧”,效果更佳。